您好,欢迎进入FB体育天花板循环扇有限公司官网!

咨询热线:

020-88888888

FB体育建立综合性社会化残疾预防机制势在必行

发布时间:2022-09-22 22:10人气:

  残疾预防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点工作;《中国残疾预防对策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也被写进《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

  残疾预防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充分关注,党和政府对残疾预防的重视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残疾预防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我国残疾人事业的重点工作;《中国残疾预防对策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和成果转化也被写进《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

  我国残疾人数量和比例迅速增长,给社会带来的负担日益增加,需要尽快加以预防和控制。

  (1)残疾人总量呈增加趋势。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我国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即平均每16个人中就有一名残疾人。由于人口快速老龄化、慢性疾病和意外伤害增加等因素,我国残疾人口已经进入到规模增大、残疾人结构变动、致残风险提高的关键时期。研究估计,我国残疾人每年增加约200万,2020年以后每年将以250万人的速度快速增加,至2050年我国残疾人口将达到1.6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1%。

  (2)残疾人比例不断上升。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残疾人口比例均呈增加趋势,比较1987年和2006年各省两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的结果,除了西藏外,其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残疾人口比例都较1987年有所增加。

  (3)残疾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比较两次残疾人调查的结果可以发现,我国残疾人口的老龄化进展加速。60岁以上的残疾人口构成由1987年的31.93%上升到2006年的53.23%,残疾人口的老龄化趋势非常明显。

  (4)残疾类型结构变动。比较两次残疾调查各类残疾人的构成,以1987年残疾人口的划分类别为标准,可以看出,残疾人口中,肢体残疾和精神病残疾的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分别上升了4.45和3.64个百分点;而听力言语残疾和智力残疾的比重则有了大幅下降,分别下降了6.13和12.02个百分点。

  我国残疾人地区分布不均衡,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同时,残疾人地区分布还与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总体上呈现经济欠发达地区残疾率高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特征,西南地区残疾率最高,而东部沿海地区最低。此外,我国残疾人规模城乡差异巨大,农村残疾人数远高于城市。

  残疾可分为先天性残疾和后天性残疾或获得性残疾。我国残疾人口的致残原因很复杂,后天获得性因素是致残的主要因素,先天性残疾仅占不到1/5。不同年龄人口的致残原因差异较大,先天性残疾的发生/发现主要集中在孕期及婴幼儿时期;在受教育年龄段则主要为传染性疾病致残和创伤及伤害致残;在工作年龄段,则要重点防范创伤及伤害致残,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非传染性疾病致残的风险逐步增大,因而对老年人,要重点防范非传染性疾病所致的残疾。

  (1)出台了新的残疾预防政策。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多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2008年4月发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为下一阶段残疾人事业和残疾预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2010年10月,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对建立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和有效开展残疾预防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

  (2)建立了残疾人状况监测网络。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之后,国家统计局、民政部、卫生部、中国残联、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共同开展了年度全国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从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734个县级样本中各抽选一个调查小区作为监测点,选择了约2.4万残疾人,涉及2.1万户残疾人家庭,开展残疾人状况监测工作。2009年度监测样本量扩大一倍,监测残疾人增长至约4万人。

  (3)系统总结国内外残疾预防经验。近年来,国内外都在积极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和成效,很多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通过专题回顾、现场调研与分析、学术会议等形式对残疾预防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分享。如1998年,卓大宏主编并出版了《中国残疾预防学》专著。2010年,中国残疾、北京大学等团体和机构择机对青海玉树地震灾区的震后救援和心理救护工作进行了调研,并组织研究团队赴河南漯河各有关部门深入考察和调研其肢体伤残综合预防试点,期望可以总结其经验,形成多部门联合残疾系统预防的新模式。201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召开了“残疾预防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人口规模增长、人口老龄化、贫困和营养不良、遗传、意外伤害、战争、环境恶化等因素仍将使全球残疾人数量不断增多,对于如何在公共安全视角下建立残疾预防体系和机制提出了新的建议。

  (4)开展了残疾预防专题研究。近年来,结合国家有关部门开展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国残联与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联合建立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心,并以此为平台开展了不少残疾预防专题研究。在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国家级课题中,对残疾预防进行了较深入研究的课题有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承担的“中国残疾预防对策研究”、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承担的“肢体残疾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等课题,都对现阶段残疾预防政策的出台和残疾预防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残疾预防政策和行动的回顾研究,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残疾预防措施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订残疾预防规划,开展残疾预防活动。通过这些残疾预防措施,我国残疾预防工作取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

  (1)残疾人口规模得到一定程度控制。根据对两次残疾人口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在1987至2006年间,尽管总体残疾现患水平有所上升,但如分析年龄组来看,可以发现,部分年龄组内残疾现患率是下降的。初步估算表明,19年来我国已至少减少了1500万残疾人的发生,残疾人口规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

  (2)针对特定致残因素的预防已取得一定成效。首先,我国致残性传染病已基本得到控制或接近消灭,如脊髓灰质炎、麻风,已经得到控制、消灭或接近消灭。其次,作为致残因素的营养不良和微量元素缺乏,正在不断得到矫正。第三,通过开展“人口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减少了残疾的进一步发展和残障的发生。自1990~2005年,共有超过1280万左右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减少了残疾和残障的发生。

  (3)通过综合试点初步取得了系统残疾预防经验。多年来,全国各地都在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残疾进行不断的探索,不少地区都取得了初步的系统预防残疾经验,值得进行总结和推广。

  尽管我国的残疾预防工作越来越受重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仍然有相当多的可以预防、容易预防的致残性疾病和残疾在继续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目前我国的残疾预防工作仍存在以下问题:

  (1)全民对残疾预防的认识仍有待提高,广大居民仍然缺乏防残助残意识。例如精神残疾知识的知晓情况,中国10个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普通人群该方面的知识知晓率较低,有46.5%的人不知道哪里有精神卫生机构,对于5种常见精神疾病名称全部听说过的人只有15.9%。

  (2)政府相关部门缺乏系统的残疾预防工作方针和国家层面的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现有的残疾预防项目大多仅针对某一种残疾,甚至局限于特定地区,缺乏系统的残疾预防综合策略和行动方案。如专门针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的预防制定了《全国防盲治盲规划》和《全国听力障碍预防与康复规划》,但缺乏针对致残原因的国家级系统残疾预防规划和行动计划。

  (3)政府各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很多好的残疾预防策略和措施难于落实。当前的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已经呈现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态势,残疾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离不开卫生、安监、计生、教育等多个部门的联合协作,然而目前很多部门还没有意识到残疾预防工作也涵盖在其职责之内,各部门之间欠缺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导致残疾预防策略的推动和落实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

  (4)现有残疾预防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好的模式和经验未能得到及时的总结和推广。目前,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残疾预防行动,并对系统残疾预防模式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宝贵的经验。但目前这些试点大都局限在当地,缺乏及时的总结和推广。

  (5)多数残疾预防政策和措施未针对不同人群致残风险的差异,开展重点干预。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和职业人群的残疾发生水平和致残原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效的残疾预防政策应针对这些不同,实施差异化的重点干预政策,但目前的残疾预防政策中,多数并未考虑到不同人群致残风险差异,采取针对性的重点干预措施,影响了残疾预防政策推行的效果。

  (6)政府和社会用于残疾预防的资源不足,影响了残疾预防工作的顺利推进。虽然目前我国已出台了不少残疾预防政策,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于公共卫生事业和预防的卫生经费比例明显偏低,同时,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卫生资源和服务提供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公共卫生等资源极大地偏向城市,农村地区则缺乏足够的资金和专业技术人员,导致很多残疾预防措施不能真正落实。此外,在各类残疾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残疾是由于不明原因所导致的,特别是精神残疾,如何有效预防存在着技术上的困难,需要及时加以研究。

  我国残疾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和残疾程度的不断变化表明,残疾仍然是我国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社会问题,预防和控制残疾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建立综合性、社会化的残疾预防机制势在必行。下一步我国残疾预防政策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要有效地开展残疾预防工作,首先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和公众对残疾预防重要性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并强调残疾预防知识的普及和预防意识的提高是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广泛宣传和普及残疾和残疾预防知识,普遍提高公众对残疾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并达成“残疾预防是全社会共同责任”的共识,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残疾预防工作。

  2.抓紧落实制订和实施国家级宏观残疾预防规划和行动计划,完善相关政策。

  残疾预防是一项系统社会工程,必须要有系统、周密的残疾预防规划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首先要制订全国残疾预防长远规划,设定不同时期残疾预防的策略和目标。从国家计划的高度上统筹全国性重大的残疾预防工作,并在各级政府社会发展计划中纳入残疾预防相关内容,这是残疾预防的首要对策。其次,还要制订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增强现有政策的可操作性,以保证国家残疾预防策略和目标的实现。在目前关于各类残疾预防措施的专题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系统总结经验教训,形成国家整体的残疾预防对策和行动计划,以指导残疾预防工作的顺利进行。

  残疾预防工作涉及到卫生、计生、安监、教育等多个政府部门和组织,因此在其开展过程中,必须在国务院残工委的领导下,积极推动多部门的参与和协作,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才能切实保证各类残疾预防政策的落实。除制订国家级的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外,还应在相关部门制订和修订有关优生优育、安全生产、药品管理、交通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相关法规和政策文件时,推动其将残疾预防相关内容纳入,以使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具体化,以利于其更好地达到政策目标。

  目前,全国各地对各类残疾的预防已经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探索,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残疾,如出生缺陷、交通和职业意外伤害、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等的预防已经积累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经验,但这些政策和做法大多还只是停留在一个个的“点”,没有或者未能及时进行深入的总结,形成适宜的残疾预防模式并进行推广。各地相关部门应积极对已开展的残疾预防成果和经验及时进行总结,以形成成熟的残疾预防模式向其他地区推广,推动残疾预防工作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应当根据残疾发生率高、近年增长快、可干预、现有研究基础较好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大等几个原则,选取若干残疾类型,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外有关资料,探讨有针对性的残疾预防模式,形成综合性的预防对策并进行推广。

  从残疾预防的角度来说,残疾高危人群暴露在各种残疾风险的威胁之下,受多重致残危险因素的综合作用。而致残高危因素具有明显的年龄和职业特征,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人群的残疾发生水平和致残原因都不尽相同。因此,对于不同的重点人群和不同的致残原因,应该实施有重点的优先干预策略,选择不同的干预重点和措施。如对于儿童来说,应重点预防跌落、意外伤害和传染性疾病所致的残疾;对于育龄人口来说,重点应通过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等手段早期发现残疾,以防止和减少先天性残疾人口出生;对于高危职业人口来说,重点则在于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个人防范意识,减少意外伤害和职业病损所带来的残疾;对于老年人则要重点预防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致残。

  残疾预防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良好的社会支持是残疾预防工作成功必不可少的保障。首先要增加残疾预防的财政经费保障,建立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合理分担机制,促进全面创造残疾预防的支持性环境。其次要充分发挥慈善机构、民间团体、志愿者等个人及非政府组织在残疾预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此外,还要加强以循证为基础的残疾预防对策研究,进一步总结和研究科学、经济、有效的残疾预防措施。

  ,教授,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计划发展署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人类生殖特别规划署生殖健康合作中心主任。兼任亚太经合组织健康创新领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残疾华盛顿小组中国代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人口健康、出生缺陷与残疾预防政策研究,两次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残疾预防对策研究”由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北京大学共同申请承担。项目于2009年12月立项,2012年12月结项。具体实施单位为中残联研究室和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项目共设6个子课题,项目针对我国残疾人数量众多,残疾人口规模将持续增加的现状,通过研究探讨适宜于我国的残疾预防对策,为制定和实施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提供理论支持。FB体育FB体育


020-88888888